9月3日完成工商注冊,11月15日鳴鑼開市,北京證券交易所(下稱北交所)正快馬加鞭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。開市當日,首批81家公司上市交易,這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翻開更高效、更包容、更精準服務中小企業的新篇章,廣大創新型中小企業開啟加速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。
更高效,資本“好鋼”用在服務中小企業“刀刃”上。
中小企業是創新的重要發源地,據統計,中小企業貢獻了我國70%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,創造了80%以上的新產品。然而,中小企業因普遍規模小、抗風險能力弱,一直面臨融資難、融資貴等問題。
創新引領發展,創新驅動變革。為“輸血”中小企業創新,2013年新三板正式運營,形成“基礎層、創新層、精選層”層層遞進的市場結構,截至2020年末累計為掛牌公司融資近5300億元。而為了突破現有機制束縛,進一步服務中小企業直接融資,在精選層成功實踐一年多之后,北交所應運而生。
與滬深交易所服務大型成熟企業不同,北交所為創新型中小企業量身定制,極大豐富了中小企業的成長路徑。在新三板基礎層、創新層培育壯大的企業,可以在北交所上市,通過轉板機制,羽翼豐滿的北交所上市公司可以繼續到滬深交易所發展。這樣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聯互通,讓更多“小而美”的優質中小企業得以插上資本的翅膀乘風破浪。
更包容,面大量廣的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加速創新。
為了服務“小而美”,北交所在市場準入、交易規則、退出安排等方面引入了一系列包容性的制度安排。如在市場準入方面,四套標準分別遴選盈利能力強、高成長性、市場高度認可、創新能力強的企業,企業符合其中之一即可,市值和財務標準門檻總體上低于其他交易所各板塊上市條件;交易制度方面,新股上市首日不設漲跌幅限制,自次日起漲跌幅限制為30%,增加市場彈性,以更符合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與發展階段。
北交所首批上市交易的81家企業,除了平移自精選層的71家掛牌公司,還新增了10家來自創新層的公司。81家公司涵蓋26個國民經濟大類行業,先進制造業、現代服務業、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87%,17家為“專精特新”小巨人企業,充分體現了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。
進一步分析81家企業可以驗證,相比創業板、科創板,北交所的服務對象“更早、更小、更新”。雖然首批81家上市企業中,超過8成的公司上半年實現了營收正增長,但也有6家企業仍處于虧損狀態。
以生物醫藥企業北京諾思蘭德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(下稱諾思蘭德)為例,作為精選層第一家掛牌的虧損企業,2020年11月公司以第四套標準——“市值不低于15億元,最近兩年研發投入合計不低于5000萬元”掛牌精選層,至今仍然處于虧損狀態。憑借超前的研發投入、自主核心技術實力,即使虧損依然能獲得資本青睞,這給更多專注于技術攻關的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吃下“定心丸”。畢竟就如生物創新藥研發,周期長、投入大、風險高,若無資本助力,持續創新難以為繼,解決“卡脖子”問題更無從談起。
更精準,注重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更受青睞。
雖然北交所相關規則尚沒有對創新型中小企業進行明確界定,但科研實力是衡量上市公司綜合實力的重要參考指標。梳理首批81家上市企業同樣可以發現普遍規律:盈利能力強、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背后都有知識產權的強力支撐。
數據顯示,2021年上半年,81家公司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3.4億元,研發費用占營收比平均為8.19%。還是以諾思蘭德為例,其研發投入占比高達86.03%,先后承擔8個國家“重大新藥創制項目”,擁有13件發明專利。
據統計,截至11月14日,首批上市交易的81家公司平均每家企業擁有82件專利申請、13件有效發明專利、17件軟件著作權。而7000余家新三板掛牌公司平均每家企業的專利申請量、有效發明專利量、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分別為44件、5件、16件。對比之下,首批上市公司的科技創新能力普遍在新三板公司平均水平之上,展現出更強的研發實力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。
揚帆起航風正勁。北交所正以改革為動力,以創新為使命,促進科技、資本、產業深度融合,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。“更早、更小、更新”的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必將乘著資本的東風,運用知識產權,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。